本文目录:

西湖集贤亭由来

1、西湖集贤亭的由来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亭湾骑射”的一部分,经清代浙江总督李卫重建射亭。根据史料记载,湖滨公园一带原有一座亭子,名叫“黑亭子”。到了清代,浙江总督李卫重建“黑亭子”后,取名集贤亭。那时的集贤亭周围水流比较弯曲,所以人们又把这个地方称为亭子湾。

2、西湖集贤亭典故如下:古时,此处原有黑亭,名为集贤亭。据传,集贤亭始建于宋代,原为文人墨客聚会赋诗、研讨学问之地。历代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集贤亭成为西湖上一处闻名遐迩的景点。清代浙江总督李卫在位期间,对西湖景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重建。

3、集贤亭这个名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清代。最初,一公园一带原有一座亭子,名叫“黑亭子”。到了清代,浙江总督李卫重建“黑亭子”后,取名“集贤亭”。这个名字的由来可能和王羲之《兰亭序》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句有关。在历史上,集贤亭是杭州著名的文化景点之一。

4、集贤亭重生是在清代雍正四年,当时李卫做浙江总督,下令重建,供皇帝巡阅驻防营的八旗子弟。满清本就崇尚武艺,八旗子弟为了博取皇帝欢心,就在亭子湾处苦练骑射,故称“亭湾骑射”。后来乾隆六下江南,第一次南巡时,在西湖检阅军队,就在集贤亭中。

5、聚贤亭的来源如下:聚贤亭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这座建筑被称为“文宪阁”。据传,文宪阁最初是由宋理宗赵昀在宝祐年间(1253-1258)命令修建的。它位于杭州市区中心的湖滨公园内,背靠西湖、面向钱塘江,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改名为聚贤亭,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文宪阁改名为“聚贤亭”。

集贤亭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1、集贤亭出现在北宋时期。集贤亭位于杭州西湖湖滨公园,是西湖湖滨标志性建筑。北宋时,集贤亭为杭州知州慕荣彦逢所建,一度被誉为“西湖十景”之一。不过,该亭屡建屡毁,现在的集贤亭是2002年西湖西进工程重建的。

2、九月九日重阳节,秋高气爽,登高望远,很多人上魁峰游览,从前一些文人雅士在魁山“集贤亭”集会,即使没有人远出也要吟诵“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唐诗。普通人家则是备些酒菜,全家团聚用餐,孝敬长辈,这大概也是后来定“重阳节”为“敬老节”的来由。

3、孤山、集贤亭、长桥、水墨西湖 经过昨天的徒步,小伙伴有点体力不支,于是今天计划上午独自去西湖闲逛,下午一起去西溪湿地游玩。都说晴西湖不如雨西湖,这话一点不假,今日独自在西湖上正好赶上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外围的青山时隐时现,山顶上云卷云舒,湖上云雾缥缈,湖心岛若隐若现。

4、此乃西湖最美的“集贤亭”。爸爸妈妈也非常喜爱这里的景致,我们在此处,以亭子为背景照了一张合影。 走走停停,让爸爸妈妈歇歇脚;吃吃喝喝,为爸爸妈妈补充能量。每到一处,我都给爸爸妈妈拍了照片。 在拍照的过程中,我有许多意外的发现。

5、这种做法当然是不值得的了,为了一张照片连自己的安危都不顾了,重点是如果出现了什么问题,最倒霉的还是景区。如今天气已经渐渐转冷,很多路面都开始结了冰,西湖景区有一条前往集贤亭的路,路面几乎全都被冰所覆盖了。

6、身后喷泉的音乐响起,我站在集贤亭里往那边观望,只看见喷泉灯光闪烁,水柱变化多端。树上的知了也来凑热闹,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 游人们手拿照相机摄像,屏住呼吸,唯恐有一点点杂音,就会扰乱这一抹美的回忆。这时的暑气已经渐渐散了些,留下了空气中一点潮湿的味道。

集贤亭简介

1、集贤亭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内,为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的“亭湾骑射”。集贤亭位于杭州西湖一公园“晚节流香”石碑对面,在历史颇有名气,该景点为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2012年9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集贤亭轰然倒塌。2013年3月8日,新集贤亭开始原址原貌重建,外表不变并将梁柱换成钢结构。

2、在杭州西湖的一公园内,紧邻晚节流香石碑,矗立着一座富有历史底蕴的建筑——集贤亭。它曾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名为亭湾骑射,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古时,此地曾有座名为黑亭的建筑,后来在清代浙江总督李卫的主持下,这座亭子被改建为射亭,更名为聚贤亭。

3、北门是目前唯一开放的入口,进入公园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位于公园西北部制高点的“集贤亭”,其命名源于此地原为旧宫镇“集贤村”,是公园为纪念历史而建。沿着公园内部的道路前行,可以看到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景观。

赞美西湖集贤亭的诗句

1、亭台楼榭倚云边,水树莺啼映日边。春风秋月何时了,往事如烟过眼飘。集贤亭上风光好,水树莺啼映日高。春风十里拂面来,集贤亭畔水清扬。亭台楼榭皆文藻,水树莺啼满碧霄。集贤亭下春意浓,水清树绿映日红。风吹杨柳拂面来,集贤亭畔春意浓。

2、西湖集贤亭的诗句有以下:人老不重少,检枯还复荣。何时逢匠石,今日栋梁成。——宋.郭祥正《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其六十五重荣桧》不作笙箫用,开花待凤凰。阴阴一轩里,谁识阮生狂。——宋.郭祥正《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其九十五修竹轩》洞口无凡木,阴森夏亦寒。

3、赞美西湖集贤亭的诗句可以是:西湖始有荷露但弱无依要多日藕,哪时哪日藕方时露但弱无依要多日藕。西湖的集贤亭,坐落在湖畔,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地镶嵌在这如画的风景中。集贤亭不仅以其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吸引着游人,更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备受推崇。

4、唐代诗人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用“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诗句来描绘其景色。后因杜牧《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诗句广为传诵,咸阳亭又成为秦淮河上的著名名胜。明代宣德年间,改建为“来燕堂”。时人有诗云:“天下文枢坊后门,又因遗迹建来燕。

集贤亭介绍一下

1、集贤亭,作为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坐落在湖滨公园的一片荷花丛中。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原有的黑亭子曾名为集贤亭。然而,清代浙江总督李卫在那时对其进行重建,改名为聚贤亭。此亭得名源于其地理位置,周围水流弯曲,又名亭子京仍好湖球套队湾。

2、集贤亭,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位于湖滨公园。从一片荷花中,挑出一个亭子。史载在湖滨一公园一带原有黑亭子(集贤亭),后清代浙江总督李卫重建射亭,名聚贤亭。因此地水流弯曲,又名亭子湾。亭周围平沙浅草,供八旗子弟骑射练武,故称“亭湾骑射”。亭中立着乾隆皇帝御笔亲提的御碑。

3、集贤亭位于中国古老的园林之中,是一处典型的古典园林建筑。它以其优雅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了园林中的一处重要景点。集贤亭不仅反映了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也展现了人们对自然和谐、文化修养的追求。

集贤亭建筑背景

集贤亭位于杭州西湖一公园“晚节流香”石碑对面,是一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古时这里原有黑亭(集贤亭),后来由清代浙江总督李卫重建为射亭,名为聚贤亭。然而,2012年9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导致集贤亭突然倒塌,整个亭子坠入湖中,幸好没有人员伤亡。

集贤亭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背景的亭子。它始建于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由当时的皇帝宋理宗赵昀亲自题名,并赐予“集贤”之号。集贤亭自建成以来,一直是文人墨客们聚集之地,他们在亭中品茶论道,诗词唱和,举办各种文化活动。

其实在历史上,集贤亭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亭湾骑射的一部分,经清代浙江总督李卫重建射亭,当时名为聚贤亭,倒塌后于2002年左右西湖南线整治时重建,2003年竣工,此后它被誉为西湖边最上镜的亭子,一直美美地立在西湖中。2012年9月12日下午,集贤亭在暴风雨中轰然倒塌,就连亭子的顶也全部掉进西湖里。

集贤亭始建于北宋。集贤亭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湖景区内,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建筑。北宋时期,杭州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居住,集贤亭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造的。集贤亭的建造与一位名叫苏轼的著名文人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