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深沪湾旅游资源

1、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集海湾、岬角、澙湖于一体,是一处极具特色的地质科学旅游价值的滨海地质公园。

2、深沪镇坐落在一个独具特色的地理位置,以其秀美的山水风光闻名,被誉为峙海金狮。它紧邻泉州十八景之一的深沪湾,这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占地68平方公里,是一处集科学考察、生态旅游为一体的胜地。

3、深沪湾自然保护区发现的海底古森林遗迹主要分布在距海岸100m~200m外,水深约2~3m的潮间带,呈三片分布,已发现60余棵原始直立状态保存良好的树木。这些遗迹以裸子植物油杉为主,夹有皂荚树、桑树、南亚松等多个属种,年龄在距今6761±193年至7620±130年之间。

北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简介

1、位于中国福建省晋江市深沪湾的北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是经国务院于1992年批准设立的一处珍贵的自然保护区。这片区域占地3100公顷,其独特之处在于保护的对象——海底古森林、杜蛎礁遗迹以及海蚀变质岩。这种类型的保护区在中国乃至全球都极为罕见,彰显出其独特性和科学价值。

2、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于199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重要保护区,位于福建省晋江市深沪镇,被誉为“峙海金狮”的著名小镇。它的主要目标是保护一处具有7500多年历史的海底古森林,以及9000年至25000年历史的古牡蛎礁遗迹,以及周边海岸带的典型地质地貌。

3、深沪湾自然保护区发现的海底古森林遗迹主要分布在距海岸100m~200m外,水深约2~3m的潮间带,呈三片分布,已发现60余棵原始直立状态保存良好的树木。这些遗迹以裸子植物油杉为主,夹有皂荚树、桑树、南亚松等多个属种,年龄在距今6761±193年至7620±130年之间。

深沪湾海底古森林景区概述

1、深沪湾自然保护区发现的海底古森林遗迹主要分布在距海岸100m~200m外,水深约2~3m的潮间带,呈三片分布,已发现60余棵原始直立状态保存良好的树木。这些遗迹以裸子植物油杉为主,夹有皂荚树、桑树、南亚松等多个属种,年龄在距今6761±193年至7620±130年之间。

2、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中段,平潭-南澳变质带中部,福建晋江半岛东南端的深沪湾内,主要保护内容包括7500年前的古树桩遗迹、9000年至25000年前的已胶结古牡蛎礁、石圳海岸变质岩区、老红砂分布区和海岸沙丘等地质景观。

3、位于中国福建省晋江市深沪湾的北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是经国务院于1992年批准设立的一处珍贵的自然保护区。这片区域占地3100公顷,其独特之处在于保护的对象——海底古森林、杜蛎礁遗迹以及海蚀变质岩。这种类型的保护区在中国乃至全球都极为罕见,彰显出其独特性和科学价值。

4、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于199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重要保护区,位于福建省晋江市深沪镇,被誉为“峙海金狮”的著名小镇。它的主要目标是保护一处具有7500多年历史的海底古森林,以及9000年至25000年历史的古牡蛎礁遗迹,以及周边海岸带的典型地质地貌。

5、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的核心保护对象有着7000多年的历史,不仅包括海底古森林的遗迹,还包括海湾内形态各异的牡蛎礁,以及海岸独特的自然地质地貌。这里的名胜古迹、防风林带和石圳海岸的海蚀变质岩自然剖面,共同构成了保护区丰富的生态系统。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状况

位于福建的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地约31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域面积为2平方公里,实行严格保护。缓冲区和实验区海域则对公众开放,允许进行小规模的科普考察和地质旅游,无需费用。

为了保护这一独特的生态系统,1991年,国家海洋局将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举措,旨在通过严格的管理和保护措施,确保这一珍贵的自然资源能够得到妥善保护,免受进一步的破坏。通过设立保护区,人们可以限制对海底古森林区域的开发和人类活动,从而减少对这一生态系统的影响。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于199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重要保护区,位于福建省晋江市深沪镇,被誉为“峙海金狮”的著名小镇。它的主要目标是保护一处具有7500多年历史的海底古森林,以及9000年至25000年历史的古牡蛎礁遗迹,以及周边海岸带的典型地质地貌。